极速赛车飞艇微信群81288339
自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期间,日本自中国所掳金银、文物数量巨大。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统计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360万件,而民间流失的文物更是无法估计。
“唐鸿胪井刻石”就是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它曾经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块唐碑,记载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20世纪初,刻石因其巨大的历史价值被作为战利品运至日本,自此远离故土,百余年来,国人至今难见。
77年前的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今天又到了历史的节点,如今我们通过寻踪刻石的前世今生,希望能够铭记历史,重新审视历史,寻找历史的见证。
见证历史的刻石
在位于大连旅顺口区的旅顺博物馆,总台记者看到了一块石碑的拓片。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杜凤刚: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碑石是根据原碑的拓片的尺寸仿制的,原石在日俄战争时期,被日本海军掠夺到了日本,现在放在日本的皇宫里。文物流落之后,当时我们中国的一些学者希望,碑不在了,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拓片。现在看到的石碑就是按照被取回来的拓片和原碑复制而成的。
杜凤刚介绍,这块碑石上的文字很少,其中载有这样一段话:“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据日本学者渡边谅《鸿胪井考》记载,原碑石高1.8米,宽3米、厚度2米,重9.5吨。碑文中的“开元二年”就是公元714年,当时正值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杜凤刚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当时,靺鞨在渤海这一带,唐朝派崔忻到靺鞨一带来封大祚荣(当地部落首领)为王。据说在那个时代,有重大事件时要挖一口井作为一个纪念,所以它(石碑的来历)应该是和当时的风俗有关,挖了两口井竖了一个碑,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作为历史的验证。
公元823年,在拉萨大昭寺竖立起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写成,是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而比唐蕃会盟碑还要早100多年的唐鸿胪井石刻,则印证了我国至少从唐代起就已经对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辽河流域实施了有效管辖。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杜凤刚:这块刻石记载了大唐在开元二年宣誓对于东北拥有主权的历史,而日本通过战争手段,通过劫掠的方式,把一个刻石掠至日本,是不是也想表明从此之后对东北,我中华版图,对中国的版图有了不仅仅是觊觎之心。
日本为何掠走这块刻石?
靺鞨,又称“靺羯”,是我国满族的祖先。而辽河,又是满族的发源地。
1868年12月,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提出“征韩论”,主张侵占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土地,作为西方国家殖民入侵日本的“补偿”。之后的历届日本政府要员,包括策划发动甲午战争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山县有朋等人,都是“征韩论”的拥趸。而能宣示中国主权,包括清朝时期满族本身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一员的任何证据,都成为日本图谋侵略和分裂中国的障碍。
1905年,当日本侵略军耀武扬威地攻占“远东第一要塞”旅顺后,却发现军事基地内竟然有一块能宣示中国主权的石碑,气急败坏的心情可想而知。
鸿胪井刻石在被日本掠夺走之前,日本还专门派了一个特派人员来中国打探消息。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杜凤刚:这个人叫内藤湖南,他当时是大阪朝日新闻社的一个评论员,他是受委托,受谁委托也不是很清楚。
根据日本学者酒寄雅志的研究,1905年7月9日,内藤湖南来到大连,7月12日到旅顺,14日开始对碑刻进行考察。而内藤湖南之后成为京都大学东洋史建筑专业的学者。
杜凤刚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按照酒寄雅志先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内藤湖南的日记当中搜索不到这方面的记载。虽然是在一次讲演会上,他曾经透露过这种信息,但是那次透露也是非常不自然的。但实际上他到旅顺后,也给这个碑做过拓片,这些拓片在京都大学的内藤湖南文库里有收藏。因为在经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之后,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就对东北这块存有领土野心,所以对这样的一个历史界碑,肯定它是不会放过的。他就建议碑要日本收藏起来,后来就把这个碑通过海军运到日本去了。
从大连近代史学者刘勇收藏的老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当年唐鸿胪井碑石的原貌。
大连近代史研究学者 刘勇 :第一张照片是1905年日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结束之后,关重忠到旅顺拍摄的,但是拍摄时间应该是在1905年到1909年这4年期间,具体拍摄于哪一年很难去考究,这是我们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张鸿胪井的照片,这个照片上有明显的鸿胪井的标志。鸿胪井当时就是在白玉山的山下,因为它是两个亭子,这张照片无法印证哪一个亭子是鸿胪井的,但第二张照片就很好地把鸿胪井的位置,鸿胪井这个刻石的方向也很好地表明出来。现在从两张照片对应看,鸿胪井是坐南朝北的方向放置的,它刻碑石的这面朝着北侧,它背靠的是南侧,也就是海岸这一带,现在这一带房子都已经不在了。第三张照片就是说明现在鸿胪井所在的地方,立碑的地方仅剩了一座房子。
滞留日本百余年 国宝何时归故土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的侵略方针。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大连近代史学者看来,把能昭示中国主权的记载隐藏起来,是日本军国主义阴谋的一部分。而鸿胪井碑石就这样一直静静地滞留在日本皇宫。
大连近代史研究学者 刘勇:这个亭子就是刘含芳在甲午战争之后修建的,这个碑亭和刻石现在也都原封不动,是原来的样子,被日本窃取以后,被安放在日本皇宫内的建安府,现在它使用的柱子还是原先的,但是通过在网上看到的一些照片来看,它的顶棚好像有过置换。
至于碑石上到底还刻了什么文字,则成为学术界有待揭开的秘密。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杜凤刚:它是对外不公开的,所以唐鸿胪井碑被拿到日本以后,到现场实际看过的人几乎没有。有一个叫渡边的人对现场进行过考察,但是除了他之外,我们从文献资料上来看,没有人去看过,它对外应该是保密的。
也正因为如此,唐鸿胪井碑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也具有极高的学术史料价值。
2008年10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非法拍卖英法联军侵华期间掠夺的圆明园文物兔首和鼠首,激起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之后,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圆明园12兽首目前已经有7个回归祖国大陆。其中法国皮诺家族在“收购”了兔首和鼠首后又以“捐赠”形式送回。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杜凤刚:所以当时有很多比较善良的人或者非常重视中日友好的学者、友好人士也提出了很多方案,希望在2008年碑石被掠夺到日本100周年之际,和以当时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让日本把碑石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还给中国,但是后来出了很多差错,这件事情就搁置起来。
2022年4月15日,由日本著名律师一濑敬一郎发起成立的日本民间组织“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召开发布会,要求日本政府主动归还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掠夺至日本的中国文物。唐鸿胪井碑石刻就是要求返还的四件文物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杜凤刚:虽然这个碑是在历史上被日本掠夺去的,也是不幸地在战争年代被掠夺去的,但是在偿还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日本能够以他们主动的形式把文物偿还给我们。
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现代国际法归还文物的原则》明确规定:“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据日本“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介绍,除了唐鸿胪井碑石刻,目前还有三件重要的中国文物被日本侵略者掠夺,而它们现在所在的地点,同样敏感和具有某些象征意义。
靖国神社门前的中国石狮
2022年8月1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迫于压力,进行内阁改组。共同社调查发现,89.5%的日本受访者认为自民党没有说清其与“统一教”的关系。而84.7%的人认为政治家“应该撇清”与宗教团体的关系。
日本首相 岸田文雄:为了摆脱国家的担忧和怀疑,我命令每一位大臣严格审查他们与宗教团体的关系,以履行作为政客的责任,并在审查的基础上反省自己。
日本政界同样值得反思的还有靖国神社问题。根据日本宪法第20条,日本实施“政教分离”。但每到8月15日,日本战败日等敏感时刻,一些日本政要给靖国神社送贡品甚至公然“拜鬼”,引发受害国抗议。而以“神道教”宗教团体进行注册的靖国神社也严重违背了“政教分离”原则。
日本中学教师 平井美津子:日本国内将“战败”模糊称为“战争结束”,政府发言中也不提侵略战争对他国造成的伤害。
建于1869年的“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称靖国神社。在高34米的“大鸟居”,也就是招魂牌坊前面,有一对石狮子。与神社内凶神恶煞般的日本“狛(bó)犬”相比,这对石狮显得憨态可掬,与众不同。鲜为人知的是,这对石狮子其实来自中国辽宁海城三学寺,是100多年前被侵华日军头目以所谓“战利品”的名义掠夺来的中国文物。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 姜学东:这就是当初存放石狮的地点。1894年甲午海战之后,陆路战场就转移到海城了,当时这里战况激烈,日本的战地指挥官山县有朋把三学寺当成日军的野战医院。在野战医院期间,他提出将三学寺中的石狮子送到天皇陛下“御览”,这样他就把其中的三座石狮子,一对大的,这两个点的,还有里面一个小的圆白色的,通过海路运到了日本。日本天皇看到之后,把两座大的放在现在靖国神社门前第一大鸟居边上,为他们守护靖国神社,另一只放在山梨县,山县有朋老家的个人博物馆里面。
山县有朋,被称为“日本军国主义之父”。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山县有朋率领第一军一路从朝鲜入侵到我国海城,但遭到湘军老将魏光焘和李光久的顽强阻击。日军为了报复,在海城附近的旅顺进行了大屠杀。
大连近代史研究学者 刘勇: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地方,在1894年的时候它是老城区。旅顺大屠杀是1894年11月21日发生的,持续了4天,一直到1894年的11月24日,在这4天里,我们死了2万多同胞。虽然过去了120多年,但是这段屠杀的历史我们没有忘记,尤其是作为旅顺人没有忘记。
山县有朋因战事不力被撤换回国。1895年3月3日,接替山县有朋担任日本第一军司令的野津道贯,从海城抽调1.2万名精锐日军偷袭牛庄,甲午战争陆战最惨烈一仗随即打响。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 潘庆荣:我现在站的这个位置是太平桥,位于牛庄的东北部,打响第一枪是在这个桥的后面。
作为水旱码头的牛庄,当时是清军的粮饷集中地和大型军火库。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 潘庆荣:1895年3月4日上午,在牛庄的外围子房屯和蚂蚁屯之间,打响了第一枪,上午从9点开始到下午1点钟,始终在外围激战,由于敌众我寡,日军两个联队在侵略牛庄,我们当时守军部队是湘军,魏光焘为主的湘军率领。
牛庄战役是湘军的最后一战,守军依靠土墙奋勇抗击四倍于己之敌。
潘庆荣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他们在南面的大桥上反复争夺,当时余福章总兵也战死了,当地居民都来参战了,因为当地一些老百姓都参加了这场战役,晚间打巷战又打到第二天的早上九点,这个战役终告失败了。
经过血战,湘军1880人战死,阵亡率超过三分之一。日军则有105人被击毙,其中包括日军第二十一联队第一大队长今田唯一少佐。
之后签署的《马关条约》,中国不仅割让了台湾,还一度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直到1895年12月才收回辽东。而海城三学寺的石狮子,恰好位于侵华日军“指挥部”附近,作为守卫我国辽东地界的“神兽”,在当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 潘庆荣:鉴真和尚唐代东渡日本,日本也有佛家文化,他们看到这种狮子像觉得非常美,从美学上也好,从信仰上讲,日本也想获得一个战利品。
石狮子被掠夺到靖国神社也充分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觊觎我国领土的野心。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 姜学东:当初靖国神社门前放置石狮,日本人称作狛犬,他们也认为这个石狮子也见证了他们对外殖民战争的过程,应该是这种精神上的考量。
100多年过去了,承载了“甲午之耻”的石狮子仍然憋屈地蹲守在靖国神社门前。
姜学东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以前的导游图对放这个石狮子是有清晰的记载,最近把这部分删除了……
2021年1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致信靖国神社,要求归还保存于靖国神社的中国石狮。2022年2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又联合海城市市民致信日本山县有朋纪念馆,要求归还保存于其院内的中国石狮。
姜学东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我们三学寺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建于唐代,是守护国人心灵安宁的一个吉祥的事物,在日本靖国神社门前,去为他们军国主义招魂的地点,去做它的守卫,这不光对我们海城人,对我们整个华夏民族子孙的感情也是一种伤害。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 潘庆荣:所以我作为海城人,日本人侵华之后,因为甲午战争陆路战场始终没体现出来,长时期以来日本还在嚣张,它不认同他们侵略,他们把两个石狮子送给靖国神社,他们就是(一种)亡我之心,所以现在民族情感也上来了。
姜学东 海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他们招魂之心不死,我们华夏民族就要与之要对抗到底。
分享到朋友圈
1)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
2)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
3)将会获得网站金币
4)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
5)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